“老总,我们这是……不去永福堂吗?”1970年7月,北京站的月台上,刚从广东复返京城的朱德元戎坐上轿车,司机持着意见盘,有些彷徨地问说念。朱老总望着窗外稳重的街景,色彩安靖,仅仅摆了摆手,用他那油腻的四川口音冉冉说了句:“去新六所吧。”
车子启动,驶向了京西。阿谁位于中南海、他居住了多年的永福堂,就这样被留在了死后。

这个看似泛泛的决定,背后却牵着其时波诡云谲的政事风浪,藏着一位建国功臣晚年太多的无奈与澄莹。时刻拨回到一年前,1969年,张含韵岛的炮声忌惮了寰宇。以“战备疏散”为名,一大都老帅和老同道被条目离开北京。83岁乐龄的朱德,就在这份名单里。说是为了安全,但明眼东说念主都看得出来,这不外是林彪一伙借机摈斥异己的技艺落幕。
临行前,老总在永福堂院里站了很久,他亲手种下的那几棵从延安带过来的枣树,依然枝繁叶茂。他对身边东说念主叹了语气,说这树长得真好。谁能念念到,这一次看似顷然的“疏散”,竟成了死别。一年后他解任返京,却主动遴荐了隔离中南海的新六所动作我方的居所。有老手下不明,暗里问他为何不且归,老总半开打趣地说:“永福堂的枣树太高了,挡着年青东说念主的路喽。”
一句打妙语,听着让东说念主心酸。在新六所那朴素的院落里,朱老总过上了近乎“隐居”的活命。他开导了一小块菜地,像个老农相同,逐日里锄地、浇水、施肥。种出来的南瓜、冬瓜,他总要让责任主说念主员给科学院的同道们送去。不种地的时候,他就坐在书斋里,反复翻阅那套线装的《资治通鉴》。有心东说念主发现,书页翻到“党锢之祸”那一章时,褶皱得最锋利,书页边上用铅笔写满了密密匝匝的批注。

不得不说,朱老总用这种神情,保持着一位老改造家终末的风骨和澄莹。他身在江湖之远,心却依然忧着庙堂之高。
就在朱老总于京西菜园里挥洒汗水时,中南海里的另一位主东说念主,也行将迎来他与我方家园的漫长告别。西花厅的周恩来总理,早在1972年5月的一次体检中,就被查出了膀胱癌。那会儿,他桌上正堆满了对于中好意思关连每每化的文献,忙得脚不点地。大夫和同道们都劝他坐窝手术,他却总说:“当今责任这样忙,放不下啊。”
这一拖,就拖了整整两年。直到1974年春天,病情急剧恶化,总理运行便血,身段肉眼可眼力垮了下去。在中央政事局的集体劝说下,他才终于得意入院诊疗。
1974年6月1日,这一天是国外儿童节。黎明,周总理在责任主说念主员的伴随下,终末一次巡查西花厅。他走遍了每一个稳重的边缘,在办公室的书桌前站了许久,手指轻轻拂过那些曾与他昼夜相伴的文字纸砚。汽车依然发动,可他三次摆手,暗示再等一等。终末,照旧布告小声指示,接见外宾的时刻快到了,他才冉冉迈步,坐进了车里。车子驶出中南海的红墙,谁也没念念到,这竟是他与西花厅的终末一面。

从此,北京305病院的病房,成了总理终末的办公室。据医护东说念主员回忆,入院的终末600天里,总理处分的文献、电报堆起来能有一东说念主多高。他往往是这边胳背输着血,那里耳朵听着陈诉。有好几次,手术麻醉界限还没足够往时,他就在眩晕中念叨着云南的铁路意见、西北的农业问题。医护东说念主员深爱得直掉眼泪,念念把文献藏起来,可谁也拗不外他。
试念念一下,那时的总理,身段承受着宽阔的病痛折磨,心里却依然装着通盘这个词国度。他瘦得只剩一把骨头,军装穿在身上显得空空荡荡。有一次从眩晕中醒来,他收拢守护的手,用微小的声息信:“西花厅的海棠花,开了吗?”
有真谛的是,1975年的国庆接待会上,两位许久未公开出面的伟东说念主,有了一次顷然的集结。那是周总理和朱老总终末一次在公开时局碰面。镜头里,周总理瘦弱得让东说念主深爱,朱老总亦然鹤发苍颜,轮番踉跄。两东说念主隔着东说念主群遥遥相望,然后走到一王人,牢牢持住了手。他们聊了几句,脸上都带着笑,但周围的东说念主翔实到,他们的交谈中,谁也莫得拿起“中南海”那三个字。那好像是一种无需言说的分解,一种对彼此遴荐的真切通晓。

生命的终末时刻,老是让东说念主唏嘘。1976年1月,周总理在垂危之际,斯须条目布告给他读一下最新的政府责任证明。当听到“到本世纪末,全面完结四个当代化”时,他阻抑的眼睛里,斯须迸发出一点光亮。朱老总则是在圆寂前三天,还宝石要去一回香山。车到半山腰,真实撑不住了,他望着漫山红叶,喃喃地问身边东说念主:“永福堂的枣子,本年该收了吧……”
一位在病榻上,祈望着国度的改日;一位在旷野间,守护着改造的初心。他们都离开了中南海,却又以各自的神情,从未离开过我方为之奋力一世的奇迹。如今,西花厅的日期永恒停在了1974年6月1日,而永福堂的围棋盘上,还摆着一盘莫得下完的残局。这两处故园,连同新六所那片朴素的菜地,都成了共和国历史上两座永恒的精神丰碑。